陆治原表示:
“十四五”以来,民政部会同中国残联等有关部门,顺应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,积极推进残疾人福利制度建设,完善帮扶措施,开展关爱服务,残疾人关爱保障水平明显提升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一是强化了兜底保障。在纳入社会救助保障的基础上,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,分别惠及了1190万人和1648万人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“两项补贴”全国平均标准分别提高了31.9%和22.5%,有效缓解了残疾人生活和照护困难。
二是加强了精神卫生福利服务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建成精神卫生福利院143个,完善了服务标准和要求,提升了专业化规范化的服务水平。深入开展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融合行动,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已经覆盖到89.4%的区县,1万多个康复机构服务精神障碍患者达到126万人,帮助他们提升了生活自理、社会适应和就业等能力,更好地回归家庭、融入社会。
三是发展了助残产业。支持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,印发《中国康复辅助器具目录(2023年版)》,累计发布160多项产品服务标准,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将康复辅助器具纳入消费品以旧换新、居家适老化改造等政策范围,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、健康监测、服务机器人等新技术新产品在残疾人服务领域广泛地推广应用。
重度残疾人是最困难、最脆弱的群体,托养照护是他们的急难愁盼。今年7月,国务院出台了《关于加强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的意见》,这个文件是首次从国家层面对这项服务作出的制度性安排。
未来,我们将在统筹抓好各项残疾人福利工作的基础上,着力推进托养照护服务发展。
一是健全服务体系。主要是以重度残疾人的基本生活照料和护理服务为重点,按照保障基本、分级分类、服务可及、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,多元共担,精准服务。对重度残疾儿童,通过相关机构发展托育、照护、康复、教育等服务;对就业年龄段的重度残疾人,在生活照料的基础上,支持开展自理能力、社会适应、职业康复等服务;对老年重度残疾人,依托养老服务网络提供基本养老服务,加强护理照护。
二是优化服务供给。构建以居家照护为基础、日间照料为依托、集中托养照护为专业支撑的服务供给体系。支持发展居家照护服务,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依托养老、社区等服务设施为重度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,还要发展专业性托养照护服务机构,支持有能力的养老机构收住重度残疾人,支持各类经营主体按照市场化原则参与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,通过公建民营、民办公助、公益捐赠、结对帮扶、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,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托养照护服务。
三是强化支持保障。加大彩票公益金等资金对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的倾斜支持,将“老年父母+残疾子女”家庭中享受低保的重度残疾人纳入中央专项财政补助范围予以支持。鼓励照护机器人、人工智能等康复辅助器具应用,将相关智能化服务和支持性器具纳入长期护理保险支付范围。加强托养照护服务监管,努力为残疾人提供便捷、优质、安全的照护服务,不断增进残疾人福祉。
【高质量完成“十四五”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】 介绍“十四五”时期民政事业发展成就
风险提示: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和学习使用,不作为买卖依据,投资者应当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。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!
上述只摘职部分案例展示,不代表全部案例表现,案例仅以该反馈时间为准,历史案例不代表未来收益表现,案例仅供验证实力为主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据此操作风险自担,投资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(包括但不限于图片、文章、音视频等)及操作仅供参考,我司为正规投资咨询经营机构,不指导买卖,不保证收益,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担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