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隆蓄财-解读-中国恒大的兴衰史
投顾姓名:黎俊 执业编号:A0580624120006
2025-08-15 08:31:28
0

        在房地产行业的历史长河中,中国恒大曾是一颗耀眼的巨星,然而如今却即将走向退市的结局,令人唏嘘不已。


        2009 年 11 月 5 日,香港交易所二楼大厅热闹非凡,镁光灯下,许家印手持香槟杯,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。随着钟声响起,中国恒大以 HK03333 为代码正式登陆港股,收盘价 4.7 港元较招股价大涨 34.3%,市值超 700 亿港元,一举成为当时在港上市的最大内地民营房企。


        上市后的中国恒大,如同驶入了快车道,凭借 “高负债、高周转” 的模式在全国迅速扩张。在三四线城市,恒大的招牌随处可见,拿地锤声不断,土地储备量快速跃居行业前列。2016 年,中国恒大以 3734 亿元的销售规模问鼎行业,同步跻身世界 500 强,总资产也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。这一年,上市公司名称从 “恒大地产” 变更为 “中国恒大集团”,许家印的多元化蓝图展开,覆盖了房地产、金融、互联网、文旅、健康、农牧等几乎所有热门赛道。也是在这一年,中国恒大谋划借壳深深房 A “回 A”,一年内引入三轮战投,总金额约 1300 亿元。


        2017 年,中国恒大更是攀上了巅峰,实现总资产 17618 亿元、核心净利 405 亿元、销售额超 3700 亿元,均位于行业第一。其股价也在这一年 10 月攀上历史巅峰,4000 亿港元的市值将中国恒大推上全球房地产开发商的王座,创始人许家印以 2900 亿元的身价位居胡润百富榜之首,首次成为中国首富。那时的许家印喊出了 “到 2020 年底恒大要实现总资产 3 万亿元,年销售规模 8000 亿元,年利税 1500 亿元” 的目标,意气风发,豪情万丈。


        然而,盛极必衰,巅峰之后往往就是转折。2020 年,中国恒大提出降负债、控规模的发展战略,但此时大厦将倾之势已难以阻挡。2021 年,中国恒大的流动性危机随着商票兑付难题曝光而爆发,当年 9 月中国恒大财富爆雷,12 月全面开启境外债务重组。更雪上加霜的是,恒大物业发现 134 亿元资金被占用一事,让 “恒大系” 上市公司开启了长达 500 余天的停牌。


        2023 年 7 月 17 日,中国恒大披露了 2021 和 2022 两个财务年度的经营数据,合计超 8000 亿元的天文数字亏损额度刷新了中国企业最高亏损纪录。2023 年 8 月 28 日,停牌 17 个月的中国恒大复牌,股价却大跌近八成,成为 “仙股”,总市值仅剩 46.22 亿港元。


        2024 年 1 月 29 日上午,香港高等法院举行中国恒大清盘聆讯,法官现场裁定中国恒大清盘,同时公司宣布又一轮停牌,由此开启了摘牌倒计时。此后,中国恒大多家子公司也陆续收到清盘令。尽管清盘人介入,试图维护及变现中国恒大的资产,向债权人及其他持份者返还价值,但公司面临的债务问题和业务挑战实在太过巨大,境外债务重组始终没有明显进展。


        截至 2024 年 1 月停牌时,中国恒大的股价仅 0.16 港元,总市值约 21.52 亿港元。2025 年 8 月 12 日晚,中国恒大发布公告称,公司收到联交所发出的信函,由于未能满足复牌指引要求,联交所上市委员会决定取消公司的上市地位,8 月 25 日上午 9 时起正式取消股份上市地位。


        中国恒大从巅峰到退市,令人感慨万千。曾经的它,在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,在房地产行业中纵横捭阖,是无数人眼中的传奇。然而,过度依赖高杠杆、高负债的发展模式,以及在市场调整时内部风险控制的不足,最终让这座商业大厦轰然倒塌。它的退市,不仅标志着一个房地产时代的落幕,更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。


        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来说,这是一次阵痛,也是行业告别野蛮生长、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分水岭。未来,房地产行业将更加注重稳健经营、风险控制和可持续发展,只有那些财务健康、管理规范的企业,才能在市场的浪潮中生存下来,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。而中国恒大的故事,也将成为房地产行业历史中一个令人警醒的案例,被人们长久地铭记和反思。

风险提示: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和学习使用,不作为买卖依据,投资者应当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。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!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(包括但不限于图片、文章、音视频等)及操作仅供参考,我司为正规投资咨询经营机构,不指导买卖,不保证收益,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担风险。

相关内容